在最新一期的《中国京剧》(2024年六月号)中,刊登了一组关于重点京剧院团演出情况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六年间(2017年至2023年),11家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年均演出场次约为184场,最低为90余场,最高则达到了570余场。而17家省级重点京剧院团的年均演出场次则约为174场,从最低的50余场到最高的460余场即可见其差异。这些数字清楚表明,重点京剧院团和省级重点京剧院团的周均演出场次甚至不足3.5场,令人不禁对京剧的未来感到忧心。
结合《中国京剧》2025年七月号中所披露的另一组数据,2010年前后全国共有66家国有京剧院团,而至2017年这一数字已下降至59家。更有部分院团因合并与其他剧种共处(例如,吉林省戏曲剧院的京剧团),而另一些则在名义上存在而实质上停止演出,真正能正常演出的院团已不足40家。这一现象揭示了传统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生存困境,反映出体制调整下资源整合的被动性。尽管个别院团的高演出频次表明优质内容仍具需求,但整体低频演出的现实,显然暴露了市场活力不足的深层危机。这使得重点京剧院团面临失去市场竞争能力、自我造血功能下降的风险,依赖外部资助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展开剩余60%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亟需得到更为有力的扶持。我认为,在当前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京剧的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以确保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权威调查显示,若京剧院团完全依赖市场生存,其存活期最久不过几个月。因此,如果现在停止对它们的“输血”,无异于宣告京剧的灭绝。
此外,京剧院团必须摒弃“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传统思维,积极变革管理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拓宽发展渠道,吸纳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以进一步充实演职人员队伍,提升整体质量,实现创新发展。从剧目建设的角度来看,目前更应集中力量抢救、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新剧目的创作不应视为“政绩工程”,急于求成,而应以“久久为功”的耐心,精雕细琢,努力推出优秀剧目。同时,新剧目的创作也需要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紧密结合,务必为群众创作、为群众奉演。
最后,京剧要利用新媒体这一强大工具,扩大其传播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观众群体的培养(这一点与培养青年演员同样重要),携手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贡献力量。
发布于:福建省信钰证券-炒股10倍杠杆合法吗-互联网配资平台-在线配资交易·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