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全文10000字,阅读约需20分钟
【定州三记】之一
一个“千乘之国”的兴亡史
文/谢力军
东岳先生说,“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兼备,既解读文本本义,又引文本阐发自己的观念,方称得上读书;鲁迅先生说,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题记
前言
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⑴。”没人揭榜。
这就是先秦史籍,一字千金。《春秋》《国语》《左传》《吕氏春秋》等,以讲故事的笔法写历史,极尽文辞之胜,极富点染之妙。《左传》写“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⑵。”笔致摇曳,谁想得到接下来血雨腥风,宋国大司马、孔夫子先祖孔父嘉被夺命夺妻,宋殇公也丢了命。好比看说书的打开折扇轻轻摇起,你端起茶盅正待品咂,一声醒木拍下,嚇得茶泼一地。野蕊疏花虬枝壮节,闲笔其实是忙笔。后来的《史记》《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大体循此路数,同样流光溢彩,光照万古(前四史以后的史书就差了些意思)。
展开剩余95%如果依某个主题(姑称标的物)将散见于史籍的相关故事连缀成篇,就像拼图游戏,集故事成故史,又像俄罗斯套娃,层层揭开,最后呈现的是否亦“美而艳”,可“布咸阳市门”?
今年五一期间的河北行,让我锁定了标的——定州。
拟定的《定州三记》分别写一个国、一群人、一座城。
此为开篇——一个国。
1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歪批三国》,批得别出心裁。说《三国演义》里有三个人,一个有姓无名,一个有名无姓,一个无名无姓。有姓无名的是大小乔的爹乔国老,有名无姓的是貂蝉,无名无姓的是张飞鞭打的督邮。
这个较不得真。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中引《汉书通志》言:“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 ⑶。”这大概是罗贯中演绎貂蝉故事的依据。另有元杂剧《夺戟》,说貂蝉原名任红昌。《汉书通志》为南宋郑樵编撰,早散轶无考,元代距三国时代更远,大体上两名字都是虚构。另,《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孙策、周瑜)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⑷。”“桥公”当是乔国老原型。至于张飞怒鞭督邮,永载《演义》,却不是永载史册。
永载史册的是《三国志》中的“刘备鞭打督邮”:“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⑸。”说的是刘备剿黄巾有功,当了安喜县尉,刘备欲走关节,求见巡视到此的督邮被拒,一怒之下把督邮绑起来打了200棍,扬长而去。县尉就是公安局长,历史地看,干捕快的都舍得下死手,宋江浔阳楼题反诗也只挨了50杖,这刘备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
刘备在安喜而不是安哥拉当捕头,自有十分深远的地域门阀因素。刘备籍贯河北涿县,距离同属河北的安喜不足百里。刘备小团伙里,张飞是涿州小老乡,赵云是河北真定(现在的正定)人。这就是本地任职的好处,有资源有人脉,强龙不压地头蛇,我家乡的土话叫“扳着门框子狠。”那督邮贵为纪监委巡视员,毕竟外码,托大了。
当然,“门框子”还要看材质与体量。
2
刘备的“门框子”不是一般的扎实。
刘备先祖刘贞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元狩六年(前116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从此在涿县扎了根。这刘胜前113年就死了,刘备生活于161年~223年间,一西汉,一东汉,中间隔了300年左右。即使真是靖王之后,刘胜120多个儿子,如此庞大的基数,一代代传下来,一脉骨血早已稀释得照得见人影。连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都说他“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⑸。”该把哪个皇帝当先祖来供着都搞不清楚,却并不妨碍一个“织席贩履之辈”被罗贯中及广大群众奉为正朔,以汉室“皇叔”之名招摇过市。
汉代封国,有“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盟誓”定约,除了开国不得已封过7个异性王,后来封的都是刘家子弟。《汉书·诸侯王表》载,刘胜乃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被封中山靖王,为汉中山国第一代主子。
拉杂半天,其实是要借刘备这位主爷的前科,引出一个神秘古国——中山国的故事。
据《汉书·地理志》,中山国在河北,治所卢奴,辖14县,东接涿郡,西连常山,南与巨鹿郡接壤,北临代郡,规模颇为可观:“中山国,高帝郡,景帝三年为国……户十六万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万八千八十。县十四:卢奴,北平,徐水东至高阳入博。又有卢水……⑹”
刘胜一脉从前154年至前54年,王位代际传承,到第6代绝后而终。后官家又两次徙封中山王,就是把他处的刘姓自家孩子调过来当中山王。第一次徙封一世而终,第二次徙封,传到第三代的刘箕子,3岁即位,9岁被王莽拥为汉平帝,13岁册立王莽女儿为皇后,此系王莽谋天下的程序性铺排,第二年刘箕子就死了,死因成疑。王莽篡汉后的公元9年,中山国被废。直到公元54年,中山国复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子刘焉封中山王,传5代至公元175年,绝后,撤封除国。从前154到后175年,汉中山国断断续续存在了300余年。
汉中山国撤销的这一年,刘备14岁。在少年刘备眼里,近在眼前的皇家封邑既是巨大存在,也是强烈暗示。以皇裔贵胄自居的刘备,满怀高祖 “大丈夫当如此”的内驱动力,发愤图强。打从剿黄巾起家,在曲线救国的万里征途上,中山皇族的巨幅背景板,映衬着刘皇叔戎马倥偬的一生。
汉中山国地图:东接涿郡,西连常山,南与巨鹿郡接壤,北临代郡
3
汉中山国既不是中山国的开始,也不是中山国的结束。
汉以前的中山国说来话长。
从前有座城,城里有座山。
“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驱冲竞,大获而归。⑺。” 荀吴侵鲜虞在前530年,比汉中山国立国早376年。“中人”即中人城,失散的西晋张曜《中山记》有“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的记录,《水经注》等史籍均采用张曜说法。中人城在唐县西北,为鲜虞人盘踞地之一,早期中山国都。
先民向有山川崇拜情结。孔子说:“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⑻。”在中山国城址和中山王墓发掘中多见“山”形物件,如“山”字纹瓦当、山峰形帽饰件、山形瓦钉帽等,出土的庞大山形器更被视为“国徽的雏形”。
考古出土的中山国“山形器”
“中人”是城名,“中山”是国名。 首次出现“中山”二字的史籍是《左传》。《左传》提及“中山”有两次,一次是《左传.定公四年》(前506年):“水燎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⑼。”
不服水土,还是不服列强欺凌?谁“失中山”?语焉不详。学界比较一致的,是把前506年作为中山国建国的时间。就在“中山不服”的前一年,前507年,“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获晋观虎,恃其勇也⑼。”观虎乃晋国第一勇士,国民偶像,一个外来户,竟骑到了诸侯的带头大哥头上,好比汪星人跷起后胯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不立个国都不好意思。
此乃中山国肇始。
中山国由鲜虞人所建。(《史記·趙世家》载:“中山,古鮮虞國,姬姓也⑽。”鲍彪校注版《战国策》注明“鮮虞,白狄別種。”即白狄的一支。白狄四大支脉鲜虞、鼓、仇、肥,一直生活在古雍州(陕北陕西)洛水流域,河洛文化乃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姬姓是妥妥的国姓,白狄和周王室都起家于秦岭一脉。白狄后因不堪秦、晋欺凌,迁至太行山东麓的冀中平原。那时的鲜虞还是一部落或部落联盟。
白狄东迁图
4
《左传》所记并非“中山”作为实体的最早活动记录。比《左传》晚问世200多年的《吕氏春秋》,所记中山事迹更早:“中山亡邢,狄人灭卫,(齐)桓 公更立邢于夷⑾。”此事件发生于前660年的春秋时期。比《左传》所记早155年。中山实为鲜虞,还不是国。后来者吕不韦采用的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习称。
关于鲜虞的更早记录见于《国语•郑语》,史伯(周王室太史)与郑桓公对话论兴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⑿。”对话发生于周幽王八年,即前774年,郑恒公刚当上周王室司徒。这番话点明了远古时期鲜虞与周王室的“哇鼓子(较远的旁支)”亲戚关系。尽管鲜虞还在太行山一带武装割据打游击,中原高层已是十分戒惧。
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伴随着戎狄东迁、鲜虞崛起、中山立国三个发展进程的,是西周无可挽救的没落和战争频度烈度的激增。这场谈话的4年后,周幽王,那位“烽火戏诸侯”的主,连同他的西周终结于骊山之下(骊山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杀死他的,果然是夷狄。
鲜虞夷狄分布示意图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开始就是春秋开始。
春秋因孔子编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就是岁月,岁月中流转的人与事,主旋律是周王朝的继续拉胯与群雄争霸,“春秋五霸”应运而生。
春秋前期的中山即令还不是“国”,也是有相当实力与影响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否则哪有“中山亡邢”之说。邢在邢台,虽弱小,好歹是个国,1978年河北元氏出土的青铜礼器“臣谏簋(guǐ)”上有铭文:“隹戎大出于軝,邢侯搏戎。”这“軝”大概是邢的属国或辖地,一句话透露了当年邢国打击狄戎,双方结仇的史实。中山崛起,想起往日苦,心如刀子杵,亡邢就是将报仇与争霸一道烩,何乐不为?
《左传》第二次提到中山,是《左传·哀公三年》,即前492年:“齐、卫围戚,求援于中山⑼。”“求援于中山”的不知是齐、卫,还是戚,文字含糊。不含糊的是:前506至前492,短暂10余年功夫,从人家打上门到求上门,中山已经能与各路诸侯排排坐吃果果了。
青铜礼器“臣谏簋”,1978年河北元氏出土
5
排排坐除了C位之争,还有让不让坐的问题。
河北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抗的前沿,是华夏文明天然的护城河与缓冲区。中山国像一根楔子钉在燕赵腹地,成为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诚如清末外交家郭嵩焘在为清末学者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所写序言中所言“中山若隐为之枢辖,而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当时得失之林也⒀。”
此前“邢侯搏戎”,是替汉族兄弟伙挡刀子。更多的时候,是兄弟伙们相互递刀子,一起上,俗称打堆锤。生生把中山国史弄成一部与诸国的互殴史,准确讲是“被围殴史”,尤以战国时期为烈。
和《春秋》一样,战国之名也来自一本书——西汉刘向的《战国策》。
《战国策》计一十二策(宋、卫合为一策),最后一策便是“中山策”。
刘向说:“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⒁。”既然是“策”,那些朝代、人事、疆域等基本信息都懒得梳理,所记“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轧倾夺之说。”就是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权谋机变故事,遍地鬼谷子,泛滥“捭阖策”。
为什么搞成这般光景?
西周到东周,周失九鼎,权威不再。春秋争霸还多少带有争个鸡滴屁交椅光鲜门面的意思,战国争雄却是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发起的冲锋,灭国灭族、你死我活。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⒁。”
穷兵黩武比拼军力是必然选择:“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⒁。”
从西周到战国,打仗都是车战,战车的“乘”数是衡量诸侯国实力的主要标准。“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再加上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乘”分轻重,“轻乘”甲士3人(御者、车左、车右),车下步卒72人,一“乘”75人;“重乘”加配25人,一“乘”100人。所配步卒含后勤保障人员,妥妥的一个协同作战单位。 “百人为卒”或许就是指称这种军事编制,待考。具体编制因时而变,很学术的军事专著《司马法》也没说很清楚。
“万乘之国七”指“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有军力100万。这个数字让人想起时下的俄乌之战,就在前些时,俄战损过100万。 人多未必力量大,无非把低人权甚至无人权的 “牲口优势”当“人口红利”罢了。
鲜虞中山凭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和千乘军力,在其兄弟分支鼓、肥、仇早早被灭的情势下,独力奋战,周旋于强国夹缝之间,疆域一度西倚太行山、北至保定南、东到冀州、南到邢台,国土面积方圆五百里,成为“战国七雄”之外又一强大存在,人称“战国第八雄”。《韩非子》说中山相邦出使赵国,护送兵力百乘,7500人,排场嚇人。
中山自前506年立国到前296年,210年间历经邢侯搏戎、晋伐鲜虞并于前455年左右一灭中山、前406年魏二灭中山、前296年赵三灭中山,三兴三灭,兴勃亡忽,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韩、魏、赵环伺的中山国
6
《战国策》固然脉络芜杂,内容散漫,却是“文史哲”通关之作,留下200多个珠玉璀璨的成语典故。如:两败俱伤、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鹬蚌相争、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画蛇添足,三人成虎等,其中关于中山的典故,记载了影响中山国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
【三国分晋】
拙文《迷途》(见文后“往期文章链接”)曾提及晋文公“退避三舍”典故,这其实是个连续剧——先有“退避三舍”之诺,后有 “城濮之战”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内斗开始。晋六大贵族范、中行、智、韩、赵、魏,范、中行最先倒下,前453年,实力最大的智氏被扳倒,韩、魏、赵瓜分了晋国江山。《资治通鉴》开篇即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⒂。”昏庸无能的周天子,承认篡权夺位的既成事实,迹近跪舔(让人想起川建国同志之对俄乌)。
司马光目光如炬,开篇第一句定义了一个时代。“三国分晋”是战国与春秋的分水岭,新兴“三强”登上历史舞台,开启200余年的战国时代。
1953年,钱三强率赵九章等科学家出访,华罗庚即兴口吟对联一副:
三强韩魏赵;
九章勾股弦。
九章确是大章,三强实为强盗。
“三国分晋”与中山国有关系吗?大有。
春秋战国,鲜虞的主要敌人始终是晋,包括瓜分了晋的韩魏赵。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晋周边国把晋当期货市场,纷纷投入,不仅侵占晋国领土,还押宝某家族。中山先后押宝范、中行、智氏,为落难的三家政治难民提供庇护,也是奇才,都押错了,与三强的梁子越结越深,成为三强的首要打击目标,招来灭国之祸。前 455 年前后,晋赵简子及其继任者赵襄子攻占中人城,中山首次被灭国。
从远古到当下,站队、挑队友都是一门血本下注的大学问。
三家分晋
【武公迁都】
《史记·赵世家》:“(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⑽”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太行山区,重出江湖,打出中山旗号,复国,定都顾。中山武公成为史籍记载的第一位冠有爵位称号的中山国君。
顾,就是后来刘备当短命公安局长的安喜县,虽然还要再过将近800年,这里才更名为定州,此处却由此进入更多人眈眈虎视的范围,成为千多年里的风云际会之地。
好景不长,公元前 408 年,武公病逝,年幼的桓公即位。魏国抓住时机,以乐羊为将,发动了对中山国的灭国战。前 406 年,顾城被魏军攻破,中山第二次被灭国。
中山国王陵遗址博物馆
【五国相王】
前381年,中山被灭20余年后,桓公屡败屡战,再次复国,在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建新都城。前369年,中山在与赵国疆域交界处修筑长城,扎紧篱笆,以期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前328年,中山王厝(cuò)继公位。前323年,《战国策.中山策》载:“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⒃。”所谓“后持”就是叨陪末座的意思。 魏国犀首(军队首脑)公孙衍为抗衡秦、齐、楚三强,发起“五国相王”活动,即五国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原来各诸侯想进爵还假惺惺上表请奏周天子,现在自顾自玩掼蛋升级,把周天子一张老脸摁地上摩擦,血糊团流。
但是,已经称王的齐王不干:“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於我?⒃””好在中山一番折冲樽俎,“燕、赵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⒃。”当年仲秋,厝称中山王,周显王派使者往贺。可怜的周显王,此时辖下王土仅剩下“方九里”的成周王宫,姬总你找块豆腐撞死算哒。
“五国相王”示意图,图中“国”字背后的绿色小块为中山国
【中山狼】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东郭先生和狼》为人熟知。此文改编自明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糊涂派东郭先生和反动派“中山狼”深入人心。1975年,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文引《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诗,中山狼形象已然万劫不复。
中山狼影射的就是中山国。
不能说马氏没有依据。中山称王后的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侵占燕都,中山国毫不顾念当初燕曾支持其称王的友情,毁盟撕约,派相邦司马赒率兵入侵燕国,侵占了燕国南部数百里土地,将从燕国掠回的礼器兵器熔化,铸造青铜大鼎,鼎上铭文记述中山国先辈功勋和伐燕胜利,还追封祖上三代为王。据说铸鼎9座,天子才9鼎啊!反观中山隔壁的赵武灵王,先是在“五国相王”活动中假惺惺缓称王,后又在前312年派军队护送在韩国当人质的燕王哙庶子职回国继位为燕昭王。没有行市有比市,中山王就这样嗨到人设坍塌成狼。
中山王鼎铭文(局部)
【杯羹亡国、壶飨得士】
前308年,子茨继位中山王,在赵国的连年打击下,中山国渡过了风雨飘摇的最后10多年。《战国策.中山策》有记: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⒃。”
就为一碗羊肉汤,自己最大的马仔成了别人灭你的马前卒;反过来,有人因曾得到中山王一餐饭的救济,其子以死相随。“一飧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中山君福祸自找。
慷慨赴死是中山战士最后的尊严。“赵氏攻中山,中山多力者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几至将所而后死⒄。”快到敌主将跟前时力竭而亡,惨烈之至。两宠姬阴姬、江姬自杀保节,惟有那胆小鬼寡人子茨,逃到齐国,齐王看你不顺眼久矣,哪有活路。前296年,鲜虞中山国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彻底亡国。
中山称王后修长城,张挞伐,传到第二代就凉凉。又过了仅70余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完美Copy中山模板,同样大修长城,同样二世而亡。
历史总是在重复。
中山国长城遗址
7
中山屡次亡“国”而不亡“名”。
经历了鲜虞中山210年和汉中山国约300年计500年的历史演进后,历朝历代继续铺排中山故事。避免阅读疲劳,快进——
魏:太和六年(232年),曹操子濮阳曹衮改封中山王,国都卢奴(即后来的定州),子曹孚嗣。晋泰始元年(265)废中山国。魏中山国仅存33年.
晋:晋武帝受禅(265年),封司马睦中山王,国都卢奴;咸宁三年(277年)中山国废除,更短命,12年。
经年战乱,邑落萧条,世上从此再无中山国,仅剩中山之名余音袅袅,兴亡存废的悲喜剧继续上演。公元3世纪末,中山地块在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等短命政权间转来转去。
后燕:建兴元年(386年),鲜卑人慕容垂建后燕国,定都中山,即定州。
鲜卑、鲜虞,一字之差,两回事。鲜卑起自大兴安岭。与中山国相同的,是同样定都中山。后燕崛起于五胡乱华的中后期,慕容垂为前燕皇帝慕容皝之子,的是枭雄,先后打败或灭掉多国,一统北方,成为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王朝。后参合陂之战一败涂地,一蹶不振,公元397年,都城中山失陷于北魏。
多说几句是因为金庸。《天龙八部》里有个参合庄,参合庄有个慕容复,慕容复身怀家传绝学参合指。慕容复心心念念要复的那个“国”,小说里无明指,种种铺垫似指向慕容垂父子的前、后燕。只是北宋与慕容复心中的“国”已隔了大几百年,复国痴人说梦耳,惟是感服金老爷子借史事讲故事的笔力和慈悲心肠。
北魏:灭了后燕的北魏皇帝拓跋珪于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为定州,郡治卢奴,辖5郡。
定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
隋: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定州总管府,驻鲜虞县(卢奴改安熹,复改鲜虞),辖定州、冀州。
唐: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定州,设定州总管府,驻定州,辖5州;唐武德六年(623年),设定州大总管府。
宋: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设定州路,辖8州。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定州为中山府,治所安熹,辖7县。金:天会七年(1129年),设中山府,府治安熹(定州)。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设中山府,府治安熹(定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中山府为定州,州治安喜县。
从此中山之名不再出现;
洪武三年(1370年),改安喜为定州,从此安喜之名不再出现,定州之名沿用至今。
定州古城(南门)
8
“千载中山地,由来几替隆(明.耿裕诗)。”
鲜虞中山的兴亡史,折射着一个千年大变局的风云激荡和血腥无情。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⒅”
孔夫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克己复礼是夫子毕生愿景。可惜夫子景仰的不仅不崇高,还很拉稀。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不为尧存,不为舜亡。从西周到东周再到春秋战国的千年间,聪明的炎黄子孙还是玩出了新气象、新高度。冶炼技术的跃迁导致铁器问世,推动生产力发展,铁犁的应用(还有牛耕),使得从贵族到屌民的私田开垦蔚然成风,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周天子一人拥有天下土地的格局被打破。《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诗句,就描绘了自耕农那点“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小确幸。王室辖地像人造棉纺品样地大幅缩水,诸侯朝贡像太空步样地拉纤,最大的地主家也没了余粮。没余粮还装逼,周幽王被个玩高冷的褒姒迷得七荤八素,游戏江山社稷,戏掉了性命。
“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衅之⒆。”荷包暖和了,与私产同步膨胀的政治欲望,像泼了粪般在诸侯们心中疯长。这是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国家联盟解体的开始,旧有的分封制向君权专制过渡。传统说法是“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拜托!崩解的正是封建制好不。
所谓“赋舆之法,以乘为主”,就是按耕地面积、田赋多寡征调兵丁战车(赋舆)。缴纳与私产挂钩,生产力发展没带来文明带来福祉,铁器终成权力工具、驭民利器。诸侯用搜刮来的资本相互血拼,争土地争人口争村长宝座。
浴火战场,不是爆发就是死亡,中山国或许能有,中间道路没有。
“春秋无义战”
孟子认为:“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除非天子登高一呼,诸侯之间不应该打架。所以,孟夫子眼里的战争是“春秋无义战”。夫子迂腐, 你的老师都讲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礼乐是儒,征伐是法,外儒内法。 “外儒”用来要求万民,服从第一; “内法”留给自己使用,事功第一。
“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⒁”。战国打的都是兼并战争,打赢管领一切。投机取巧的纵横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摇唇鼓舌游说诸侯,朝秦暮楚合纵连横,超限战认知战不对称战应有尽有,就是没有良善没有正义没有民生,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春秋与战国,都是如假包换的无义战。
夹缝里的中山国终究只能成为大国刀俎下的鱼肉。
兜兜转转几千年,猩猩还是那个猩猩,方也还是那个方,地球村依然狼烟滚滚,大数据下一匡天下的算法集权让人仿佛又看到了先秦铁锈的斑驳血色。
“夷夏大防”
民族心理是中山成为众矢之的深层原因。
自古以来,“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非我族类,天下共击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争斗占据了华夏历史的主要篇章。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蚕食中原,长袍步战经常打不赢胡服骑射。中山既是游牧民族前出的桥头堡,亦是农耕民族的缓冲区,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北宋,河北地区失去古长城屏障,辽兵南下的主要通道就是中山,这里更成争夺焦点。
马中锡《中山狼传》将中山脸谱化、丑化,是“夷夏大防”观念主导下的的主流叙事。尽管先秦时期各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事比比皆是,不独中山负义于燕。
晋文公重耳是白狄女狐季姬所生,重耳落难时投奔外婆家,居白狄12年,白狄甚至还送给他一个老婆。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国策.秦策五》言:“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⒇”。中山帮你打赢了仗,仍然是“盗”,刘向与马中锡一样的立场鲜明。那时中山不仅是盟军,晋军主将狐毛、狐偃还是晋文公亲舅。“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一起扛过枪受过伤的战友、亲戚,这么铁的关系,晋国还是要劈了桌凳当柴烧。无论晋还是后来的韩魏赵,始终都是打击中山的主力。前489年,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⑽”,把中山国赶进太行山开展山地游击战去了。鲜虞的白狄小兄弟肥(今河北藁城)、鼓(今河北晋州)、仇(今山西盂县北),都被晋灭国,最后中山被赵灭国。
《中山狼传》中那位主持正义的赵简子,乃“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晋国正卿,活动于前493至前458年间,中山王侵燕在前314年,马中锡偏要让关公战秦琼。对于马氏们来说,有狼性的中山是恶狼,更有狼性的晋是战狼,敌我分明,标准说法叫“尊王攘夷”。
***
搁笔之际,陡然记起一艘江南小船,男孩水生被捆成“粽子”,倒吊在桅杆上,耳朵里听着唐老大洋洋自得的呱噪,充血的眼睛望向浑浊模糊的河流坡岸,只见一片颠倒的世界。
这是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最后镜头。
谨赋诗以记:
燕赵悲歌叹狄戎,三兴三灭一时雄。
千车朅朅鲜虞志,四海汤汤战国风。
经岁暴师漂血杵,连横合纵转飞蓬。
王图霸业知何处,无限江山夕照中。
注1 四海汤汤(shāng shāng), 明.宋濂 《凝道记》:“今四海汤汤,未知所底定。”
注2 经岁暴师,刘向《战国策.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注3 漂血杵,《尚书》:“血流漂杵”。
2025.6.5母亲忌日订于武昌沧浪阁
【注释】
⑴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第2510页。
⑵先秦.左丘明:《左传.恒公元年》,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第99页。
⑶鲁迅:《小说旧闻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第一版,第36页。
⑷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传第九》,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第1260页
⑸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第872、890页。
⑹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第1632页。
⑺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三年》,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第1801页。
⑻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下》中华书局,2013年,第一版,第227页。
⑼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第2101、2097、2238页。”
⑽汉. 司马迁:《史記.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7页
⑾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八..仲秋纪.简选》,中华书局,2011年,第一版,第233页。
⑿春秋.左丘明:《国语.郑语》,中华书局,2013年,第一版,第565——566页。
⒀清.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序。
⒁雷敢:《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战国策序》,岳麓书社,1982年,第一版,第25、26页。
⒂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中华书局,1956年,第一版,第2页。
⒃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第1041、1045、1048、1054——1055页。
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开春论第一.贵卒》,中华书局,2011年,第一版,第816页。
⒅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第202页。
⒆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第1757页。
⒇西汉.刘向:《战国策.中山策》,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第231页。
发布于:湖北省信钰证券-炒股10倍杠杆合法吗-互联网配资平台-在线配资交易·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